Saturday, November 10, 2018

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

【经文】
尔时须菩提。闻说是经。深解义趣。涕泪悲泣。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佛说如是甚深经典。我从昔来所得慧眼。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世尊。若复有人得闻是经。信心清净。则生实相。当知是人。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。是实相者。即是非相。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世尊。我今得闻如是经典。信解受持。不足为难。若当来世。后五百岁。其有众生。得闻是经。信解受持。是人则为第一希有。

何以故。此人无我相。无人相。无众生相。无寿者相。所以者何。我相即是非相。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。离一切诸相。则名诸佛。佛告须菩提。如是如是。若复有人。得闻是经。不惊不怖不畏。当知是人甚为希有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如来说第一波罗蜜。非第一波罗蜜。是名第一波罗蜜。须菩提。忍辱波罗蜜。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。何以故。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。我于尔时。无我相。无人相。无众生相。无寿者相。何以故。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。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。应生嗔恨。须菩提。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。

于尔所世。无我相。无人相。无众生相。无寿者相。是故须菩提。菩萨应离一切相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不应住色生心。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。应生无所住心。若心有住则为非住,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须菩提。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。应如是布施。如来说一切诸相。即是非相。又说:一切众生。即非众生。须菩提。如来是真语者。实语者。如语者。不诳语者。不异语者。须菩提。如来所得法。此法无实无虚。须菩提。若菩萨心。住于法而行布施。如人入暗,则无所见。

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。如人有目。日光明照。见种种色。须菩提。当来之世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能于此经受持读诵。则为如来以佛智慧。悉知是人。悉见是人。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


【译文】
这时,须菩提听佛解说《金刚经》,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,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:'真是难得的经文啊!世尊,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,我自从修 得慧眼以来,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。世尊,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,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,就能认识本相,(因此)当知道这个人,成就了第一的、罕见的功德。世尊,这本相,就是非相,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。世尊,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,由信仰佛法,到解悟义理,再修行,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 困难了。如有来世,五百年后,有众生听说此经,也会信仰、解悟、修持、得果,这人也就成为第一、罕见的。'

'什么道理呢?'  '因为此人已没有了自我的相状,没有了他人的相状,没有了众生的相状,没有了长寿者的相状。'  '这又是为什么呢?'  '因为我相就是非相、 他人相、众生相、长寿者相,就是非相。'  '那又怎么说呢?'  '脱离了所有的相,就叫做佛。 佛告诉须菩提:'是这样,是这样!如再有人听说此经,不惊奇, 不恐怖,不害怕,应知此人,是相当稀罕的人。'  '为什么呢?'  '须菩提,您说第一波罗蜜,就是非第一波罗蜜,只是名为第一波罗蜜。须菩提,那忍辱波罗蜜, 佛说也就是非忍辱波罗蜜,只是名为忍辱波罗蜜。'  '原因何在?'  '须菩提,比如当初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事,就是因为我当时已没有了我相,没有了他人相, 没有了众生相和长寿者相。'  '这又怎么说呢?'  '我当时被歌利王一节节肢解时,倘若有自我的相状、他人的相状、众生的相状、长生不老者的相状,那就必定会生愤恨之情。须菩提,再回想过去,在五百年前我当忍辱仙人时,

那时,我就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因此,须菩提,菩萨应脱离所有的相,修成至高无上、大彻大悟的大智慧,不应执著于一切外相而生成心念,应生成无所挂念的心念。如心中惦念着什么,就为没有守护好心念。因此佛说菩萨心中不应该执著于表相的布施。须菩提,菩萨为有利于一切众生而不那样布施。佛说所有的相也即非相,一切众生也即非众生。须菩提,我是说真话的人,说实话的人,爱打比方的人,不说谎话的人,不说怪话的人。须菩提,佛所得之法, 是无实也无虚之法。须菩提,倘若菩萨心中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,就好比一个人走进了黑暗之处,就什么也看不见。

倘若菩萨的心中不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,就好比人有眼睛,明明亮亮像太阳朗照,能看清一切。须菩提,未来之时,若有善男善女,能受持、诵读这部经,他就将是佛。我就能凭佛的智慧,完全了解此人的修行, 完全能看到他将来一定会修得无边无量的功德。'

以上经文与文章摘自[弘善佛教网]

【解说】
有许多人修学佛法,发心求取无上正等正觉,却无法安住在空性正见上行持,所求、所得心强烈,对自我、他人、众生计较、执着、取舍。虽发心向大,却行持上是乐小法者,只希望片刻的清净满足,或求世间福利、长生不老、种种神变等等;最后学佛越久,离佛就越远了。

如果有人能有幸听到这部经,对此言说深信不疑,信心清净,即能不被生灭的诸相(假相)迷惑。五百年后, 如果有众生闻听到这部经能信解受持,此人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如果还有人在闻听到这样的言辞后,能不惊讶、不恐怖,不觉得高深难懂,这些人非常难得稀有。

现在我们很多人闻听到《金刚经》,也没见有人惊讶、恐怖,原因是没有几个人真的了知其义,也没有人真的信受奉行,如果有一天,突然领悟宇宙时空的'实相',就像人从噩梦中苏醒,被自己的无明吓一跳,会惊出一身冷汗。

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;汉文译'罗蜜者'为达到彼岸,了解万法皆空,实相无二,故名第一。

修忍辱波罗蜜多时,假如你身边发生了一件事,使你感觉自己的自尊心、面子很受伤害、是非不明,因此心生懊恼,甚至嗔恨、报复,但若能安住在一切毕竟空的正知见中,默默转化,这就叫忍辱行。在修行初期,行者虽知一切皆虚妄,但身心觉受依然非常强烈,但能坚守佛的正知见,不抱怨、不起嗔恨,不被身心内外境转,故称忍辱波罗蜜。即指能通过忍辱行来认证诸相的虚妄,解脱身心的束缚,解脱轮回。其实,在如来圆满的境界中,污辱并不存在,是弟子们有我相、他相时,才有污辱、才有忍。所以佛说,'忍辱波罗蜜'只是一个名称,本质实无其事;方便说,只是名为忍辱波罗蜜。

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,这是佛在过去世的一个修行故事;

曾经有一世,佛在山林僻静处一个人修行。有位国王叫歌利王,有一天他带领他的妃嫔、随从在山林中打猎取乐,有几位妃嫔发现了在树下静坐的佛陀,心生恭敬,便围绕在佛陀四周赞叹、礼敬、请法。妃嫔们对佛的态度使歌利王心中生起了嫉妒和怨恨,听到佛在修忍辱行,他竟拔出佩剑,当着妃嫔们的面,依次将这位修行人的双手、双脚、耳鼻等砍了下来。他看到修行人如如不动、沉静的面容,边砍边说:'我不相信这样你还不动心,不起嗔恨。' 当时还在修忍辱行,未圆满的佛陀对他说:'我如果真的对你未生起一念嗔恨,那让肢解的身体恢复如初。' 话说完,身体便完全恢复。

这是佛在过去无量劫前修忍辱行的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佛经多处有记载。在《贤愚经》中提到故事最后,歌利王受佛感化,至诚忏悔。当时还是仙人的佛说:'汝以女色,刀截我形,吾忍如地,我后成佛,先以慧刀,断汝三毒。' 有经典记载,后来世尊成佛,第一个度的就是歌利王,也就是
五比丘之一的憍陈如尊者。

佛有神通,修忍辱行被歌利王肢解都能复活,那个境界不是凡夫的境界,我们做不到,是否忍辱行就圆满不了呢?不是这样的,佛在此举例并非是告诉我们要准备忍受极端的苦行,只要我们能够无相忍辱即可成就了。

佛在第四品中已谈过,菩萨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才能圆成佛道。此处,佛重提'不住相布施',但在此处佛强调的重点是菩萨在修行布施时,一定要坚守佛的般若智慧。在布施中时时处处见空性,自我空、所施一切空、受者空、众生空。无执著心及无分别心,是为真布施。

佛担心有些弟子听到'一切相虚妄'后,认为佛法即是虚妄不实的,即可以不必持戒修法。故在此处又谈到“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”,既非真实,也不能否定,众生在迷失时没有佛的正知见无法转迷为悟,无法真正彻底从梦中醒来。佛法是众生病中的良药,在众生迷时,它是依止,是解脱的航灯。

如果抱着有所求,有所执着,有所得之心行布施,菩萨即使布施再多再久,仍会很久被困在无明黑暗之中,智慧之光无法显现,无法证入空性。如果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够读诵此经并信受奉行,如来凭佛的无量智慧完全能肯定地说,这些人都将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。

第十四品的大意是:
如再有能带着洁净的心念人听到《金刚经》,就能认识本相,此人因此成就了第一的、罕见的功德。

如有来世,五百年后,有众生听说此经,也会信仰、解悟、修持、得果,这人也就成为第一、罕见的。

如再有人听说此经,不惊奇, 不恐怖,不害怕,应知此人,是相当稀罕的人。


- 所谓本相,就是非相,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。
- 第一波罗蜜,就是非第一波罗蜜,只是名为第一波罗蜜。
- 忍辱波罗蜜,就是非忍辱波罗蜜,只是名为忍辱波罗蜜。
- 佛说所有的相也即非相,一切众生也即非众生。

在五百年前, 佛是为忍辱仙人时,被歌利王割截身体,因为他当时已没有了我相,没有了他人相, 没有了众生相和长寿者相。因此也没有生愤恨之情。

菩萨为有利于一切众生而不应该执著于表相的布施。倘若菩萨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,就好比一个人走进了黑暗之处,就什么也看不见。如心中不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,就好比人有个明亮像太阳朗照的眼睛,能看清一切。他将来一定会修得无边无量的功德。

因为我相就是非相、 他人相、众生相、长寿者相,就是非相。脱离了所有的相,就叫做佛。


以上乃摘自不同佛教网站,以作方便解说,如有不解,不明或错述之处,请回馈或参考原本经文作为自修。
以上文章参考自[易度门]和[佛弟子文库]